【疣全攻略】一篇文看清疣的成因、種類與預防方法
楊醫生
-
發布時間
更新於 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

您是否曾經發現臉上、手上或腳上,不知不覺長出一些惱人的小顆粒?它們不痛不癢,卻越長越多,甚至有傳染給家人的風險。這些皮膚上的「不速之客」,很有可能就是「疣」。
疣(Wart)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皮膚問題,雖然大多為良性,但其傳染性與影響美觀的特性,常常讓人感到困擾。究竟疣是怎麼來的?有哪些種類?又該如何預防與處理?本篇全攻略將為您一一解析,讓您徹底了解病毒疣,重拾平滑健康的肌膚。
到底什麼是「疣」?三大核心成因解析
許多人誤以為疣是皮膚老化或體內毒素累積的產物,但事實並非如此。
疣的真正元兇是「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當皮膚表面有微小傷口時,HPV病毒便會趁虛而入,感染皮膚的表皮細胞,導致細胞異常增生,最終在皮膚表面形成一顆顆粗糙或平滑的良性增生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疣」或「病毒疣」。
根據圖片資訊,我們可以將長疣的原因歸納為以下三大核心因素:
免疫力低下:這是最關鍵的內在因素。當身體因長期熬夜、壓力、吸菸、飲酒或不均衡的飲食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免疫力下降時,便無法有效抵抗HPV病毒的入侵,使得疣的發病率大幅提高。
接觸傳染:疣具有明顯的傳染性。病毒可以透過「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傳播。
直接接觸:直接觸摸患者的疣體。
間接接觸:使用患者碰觸過的物品,如毛巾、浴巾、拖鞋、滑鼠、鍵盤等。
自體接種:用手搔抓身上的疣,再觸摸身體其他部位的健康皮膚,導致病毒擴散,疣越長越多,甚至排列成線狀(寇柏納現象,Koebner's phenomenon)。
局部皮膚損傷: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任何微小的破損,如刮傷、割傷、乾燥龜裂,或是因習慣性咬指甲造成的甲周損傷,都會成為HPV病毒入侵的絕佳途徑。
疣的常見種類:不只一種,你長的是哪種?
HPV病毒家族龐大,有超過100種不同的型別,不同型別的HPV病毒會導致不同外觀與特性的疣。以下為四種最常見的疣:
1. 尋常疣 (Common Wart)
外觀特徵:初期為針尖大小的丘疹,逐漸擴大,表面粗糙、角化明顯,質地堅硬,顏色呈灰黃色或污褐色。外觀像花椰菜的縮小版。
好發部位: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但最常見於手部、手指、指甲周圍。長在腳底的尋常疣因承受壓力,常向內生長,稱為足底疣 (Plantar Wart),行走時可能伴隨疼痛。
致病元兇:主要由 HPV-2, 4, 27, 28 型等引起。
2. 扁平疣 (Flat Wart)
外觀特徵:米粒至黃豆大小的扁平小丘疹,表面光滑,呈現正常膚色或淡褐色。數量通常較多且密集,容易因搔抓而沿著抓痕呈線狀排列。
好發部位:常見於青少年,故又稱「青年扁平疣」。好發於臉部、前額、手背及前臂等暴露部位。
致病元兇:主要由 HPV-3, 10, 28, 41 型等引起。
3. 絲狀疣 (Filiform Wart)
外觀特徵:單個細軟的絲狀或指狀突起,像一條小肉絲,顏色為膚色或棕灰色。
好發部位:常發生於皮膚較薄的區域,如頸部、眼瞼、臉頰、額頭。
致病元兇:常見由 HPV-1, 2, 4, 27, 29 型等引起。
4. 尖銳濕疣 (Genital Wart)
外觀特徵:柔軟的粉紅色或灰白色贅生物,表面粗糙,呈現菜花狀、雞冠狀或乳突狀。
好發部位:主要發生在外生殖器及肛門周圍。
傳染途徑:主要透過性接觸傳播,傳染性極強,屬於性傳染病的一種。若懷疑感染,務必立即尋求專業醫師診治。
致病元兇:主要由 HPV-6, 11 型引起。
預防勝於治療:遠離病毒疣的7大生活守則
與其等到長出疣再來煩惱,不如從日常生活中積極預防。掌握以下七大守則,就能有效降低感染HPV病毒的風險:
提升免疫力是根本:
均衡飲食: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C、E及鋅、硒等微量元素的蔬果、堅果與全穀物。
規律運動: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充足睡眠:確保每晚7-9小時的優質睡眠,讓免疫系統充分休息與修復。
減壓放鬆:學習管理壓力,保持愉快心情,避免壓力荷爾蒙削弱免疫力。
保持良好個人衛生:
勤洗手,特別是接觸公共設施後。
不與他人共用個人物品,如毛巾、浴巾、刮鬍刀、指甲剪、拖鞋等。
避免皮膚產生損傷:
小心保護皮膚,避免不必要的刮傷或割傷。
改掉咬指甲、摳皮膚的壞習慣。
若有傷口,應及時清潔消毒,並用創可貼或紗布包紮。
避免搔抓患處:
若已長出疣,切記絕對不要搔抓或摳挖,以免病毒擴散,造成「自體接種」,讓疣越長越多。
注意公共場所安全:
在游泳池、公共浴室、健身房更衣室等潮濕的公共場所,務必穿著個人拖鞋,避免赤腳行走。
家庭成員間的預防:
若家中有成員長疣,應將其個人物品(特別是毛巾、臉盆)分開使用,並定期消毒通風,防止交叉感染。
考慮接種HPV疫苗:
雖然目前沒有專門針對尋常疣或扁平疣的疫苗,但接種HPV疫苗(特別是九價疫苗)可以預防多種高風險及低風險的HPV型別感染,間接降低罹患尖銳濕疣及其他HPV相關疾病的風險。
結論:正確面對,積極處理
疣雖然是常見的皮膚問題,但絕不該輕忽。它不僅影響外觀,其傳染性更可能對自己和家人造成困擾。了解疣的成因與種類,並在日常生活中徹底執行預防守則,是保護皮膚健康的第一步。
若您懷疑自己長了疣,或對皮膚上的不明增生感到困擾,請不要自行摳抓或嘗試偏方。最好的做法是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的診斷與建議,醫師會根據疣的種類、大小和位置,提供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案(如冷凍治療、雷射、電燒或外用藥膏等),安全有效地解決您的煩惱。
關於作者

楊醫生
-
43
次瀏覽
1
次分享
4
分鐘閱讀
最近瀏覽
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
相關文章

【完整指南】病毒疣治療與預防:皮膚科醫師詳解4大類型、症狀、最佳治療方法及與雞眼區別
本文由皮膚科醫師深入解析「病毒疣」難以根治的根本原因。內容涵蓋病毒疣的四種主要類型(尋常疣、足底疣、扁平疣、生殖器疣)及其症狀,並詳細說明了病毒的傳染途徑,包括公共場所的間接接觸與搔抓導致的自體接種。文章重點解釋了為何冷凍治療需要多次,並提供了冷凍治療、外用藥膏、雷射等主流治療方式的原理。此外,還附有病毒疣與雞眼的詳細比較圖表,以及包含正確消毒(漂白水而非酒精)在內的實用預防方法,旨在幫助讀者從根本上理解、治療並預防病毒疣。

【2025完整指南】疣會自己消失嗎?皮膚科醫師警告:「別賭運氣!」一篇掌握疣的治療、預防與破解5大迷思
「病毒疣會自己好嗎?」這是許多人的共同疑問。本文深入探討,雖然年輕人的疣有自癒的可能,但等待的過程充滿了病毒擴散、傳染家人的風險。文章詳細解析了病毒疣的成因、如何與雞眼區分、不治療的四大風險,並完整評比了冷凍、雷射、外用藥等主流治療方式的優缺點。最後,我們破解了關於疣的五大網路迷思,並提供實用的預防建議,幫助您做出最明智的決定,保護自己與家人的皮膚健康。

絲狀疣最完整解析:皮膚科醫生教你秒懂成因、治療與預防方法
本文權威解析了「絲狀疣」的成因、外觀特徵,並提供圖表教您如何分辨它與皮膚息肉、扁平疣的差異。內容涵蓋由HPV病毒傳染的四大主因,並完整比較雷射、冷凍等專業治療方式的優缺點與費用。最後提供實用的預防與術後照護指南,助您徹底了解並應對這個常見的皮膚問題。

【雞眼 病毒疣 分不清?】3招在家自我檢測,從成因、外觀、痛感徹底分辨!
腳底長了硬塊,分不清是雞眼還是病毒疣?本文提供終極指南,從成因(HPV病毒 vs 物理摩擦)、外觀(有無小黑點)、痛感(按壓 vs 擠壓)、數量變化等核心特徵,教您3招在家就能用的自我檢測技巧。了解為何錯誤處理病毒疣會導致病毒擴散,並強調尋求專業治療的重要性,幫助您做出正確判斷,徹底根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