癦痣(黑色素細胞痣)臨床深度指南:從病理分類到風險鑑別與治療
第一部分:解構癦痣:從皮膚科學到病理學
1.1 癦痣的醫學定義與成因
在日常用語中,「癦」或「痣」是皮膚上常見的標記,但在醫學上,它們的正式名稱為「黑色素細胞痣」(Melanocytic Nevus)。我們的皮膚中含有「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s),這些細胞存在於表皮層與真皮層的交界處,其主要功能是合成黑色素,這決定了我們的膚色。
癦痣的形成,是皮膚中這些黑色素細胞在某一特定部位良性聚集(benign proliferation)所導致的一種良性皮膚現象。當這些細胞在局部集中增生時,就會在皮膚表面形成肉眼可見的斑點或丘疹,即為「痣」。絕大多數的痣是無害的。
1.2 傳統組織病理學分類:痣細胞的「位置」
在臨床病理學上,黑色素細胞痣的傳統分類是基於黑色素細胞巢(nests of melanocytes)在皮膚中的垂直位置來劃分的。這種分類方式是皮膚科醫生和病理學家在顯微鏡下判斷痣的基礎。
- 交界痣 (Junctional Nevus):痣細胞巢完全位於表皮層與真皮層的交界處。臨床上,它們通常表現為扁平的、棕色或黑色的斑點,邊界清晰,常被俗稱為「蒼蠅屎痣」。在皮膚鏡下,它們常呈現網狀線條或點狀圖案。
- 複合痣 (Compound Nevus):痣細胞巢同時存在於表皮-真皮交界處以及下方的真皮層內。這類痣通常是「交界」和「真皮」兩種特性 的混合體,因此臨床上表現為略微突起、呈圓頂狀的丘疹,顏色可從棕色到黑色。皮膚鏡下可同時看到網狀線條和結構不良的圖案。
- 真皮痣 (Intradermal Nevus):痣細胞巢已完全位於真皮層內。隨著痣細胞深入真皮層,它們通常會失去產生色素的能力,因此真皮痣臨床上常表現為明顯凸起、呈肉色或淺棕色的丘疹,有時可能伴隨毛髮生長。皮膚鏡下常呈多角形團塊或結構不良的模式。
澄清一個過時的醫學觀念:
歷史上,醫學界曾認為痣的發展是一個線性的「演進過程」,即隨著年齡增長,扁平的「交界痣」會逐漸「下沉」變為「複合痣」,最終成為「真皮痣」。然而,現代仔細的皮膚鏡觀察和病理學研究表明,這一理論是難以成立的(implausible)。
更準確的理解是,這些分類描述的是痣細胞的靜態位置,而非一個必然的演進路徑。一個成人的扁平交界痣不一定會變成凸起的真皮痣。它們很可能是從一開始就被(例如先天或後天因素)註定為不同類型的痣。
1.3 現代皮膚鏡分類:痣的「視覺模式」
隨著皮膚鏡(Dermoscopy)技術的普及,臨床醫生得以在非侵入性的情況下觀察到皮膚表層下的色素分佈模式。這催生了一套新的分類系統,該系統更側重於痣的視覺模式,並能更精確地預測痣的來源(先天或後天)。
- 球狀痣 (Globular Nevus)
- 皮膚鏡特徵:由大量棕色球狀體(Globular pattern)構成,特別是在邊緣區域。
- 臨床關聯:這種類型通常是先天性(Congenital)或在兒童時期就出現的。它們被認為是「體質上預先決定的」(constitutionally predetermined)。
- 演變:在兒童期,它們可能是扁平、對稱的棕色斑點。隨著進入成年期,這些球狀體可能融合,使痣變得凸起,形成「鵝卵石狀」(Cobblestone pattern)或「煎蛋狀」(Fried-egg pattern,即中心凸起、周邊平坦)的外觀。在組織學上,球狀痣通常對應的是複合痣或真皮痣(如 Unna nevus)。
- 網狀痣 (Reticular Nevus)
- 皮膚鏡特徵:主要特徵是色素呈現網狀的網絡結構(Reticular pattern)。
- 臨床關聯:這種類型通常是後天性(Acquired)的,其形成可能與日曬等環境因素有關。
- 演變:它們在兒童期和成年期出現,並傾向於在晚年(如 70 歲後)逐漸消退甚至消失。在組織學上,網狀痣通常對應的是交界痣或複合痣。
這兩種分類系統(組織學 vs. 皮膚鏡)是互補而非對立的。組織學分類(交界、複合、真皮)是病理上的「最終診斷」,而皮膚鏡分類(球狀、網狀)則是臨床醫生在不進行切片的情況下,對痣的起源(先天/後天)和組織學深度進行「最佳推測」的強大工具。
1.4 臨床特殊類型簡介
除了上述主要分類外,臨床上還有幾種具有獨特特徵的特殊類型痣:
- 發育不良痣 (Dysplastic Nevus) / 非典型痣 (Atypical Nevus): 這是一種臨床和/或病理學上具有非典型特徵的痣。它們的外觀(如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可能介於良性痣和黑色素瘤之間。它們是臨床診斷上的重要挑戰,將在第二部分詳細討論。
- 暈痣 (Halo Nevus): 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痣,其特徵是痣的周圍出現一圈均勻的白色光暈(色素減退斑)。組織病理學顯示,這是由於個體的免疫系統(大量淋巴細胞)主動攻擊並破壞了中央的痣細胞。這個過程最終可能導致中央的痣細胞被完全清除,痣本身隨之消失。
- 藍痣 (Blue Nevus): 因其獨特的顏色而得名。在皮膚鏡下,它們呈現均勻的藍灰色或石板藍色,結構單一。這是因為黑色素細胞位於真皮層深處,光線穿透皮膚時發生廷得耳效應(Tyndall effect)而呈現藍色。
- Spitz 痣與 Reed 痣: 這兩種痣通常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出現,特點是生長迅速。在皮膚鏡下,它們常呈現出戲劇性的「星芒狀」(Starburst pattern)或放射狀線條。雖然生長快速,但它們本質上是良性的,但有時在病理學上難以與黑色素瘤區分。
第二部分:風險識別:良性痣與惡性黑色素瘤
癦痣是良性的,但黑色素瘤(Melanoma)則是皮膚癌中最為致命的一種,且多數皮膚黑色素瘤是從原有的痣發展而來。因此,學會區分良性痣與潛在的惡性病變,是皮膚健康監測的核心。
2.1 自我檢測的基石:ABCDE 法則詳解
美國皮膚病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推廣的 ABCDE 法則是公眾自我檢查皮膚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具。
- A - Asymmetry (不對稱): 良性痣通常是對稱的(圓形或橢圓形)。若將痣畫一條中線,兩側外觀不匹配,則為不對稱。例如,一側可能是黝黑且輕微凸起,而另一側則顏色較淺且平坦。
- B - Border (邊緣不規則): 良性痣的邊緣通常是平滑且界線分明的。黑色素瘤的邊緣則可能呈現鋸齒狀、模糊不清、有缺口或向外浸潤。
- C - Color (顏色多樣或不均): 良性痣通常是單一、均勻的顏色(如全棕色或全黑色)。黑色素瘤則可能混合了多種色調,例如不同深淺的棕褐色、棕色、黑色,甚至可能出現白色、紅色或藍色等警示色。
- D - Diameter (直徑): 雖然這不是絕對規則,但直徑大於 5 至 6 毫米(約等於一支鉛筆的橡皮擦大小)的痣,其惡性風險相對較高。
- E - Evolving (演變): 這是 ABCDE 法則中最關鍵的一項指標。一個原本穩定的痣,如果在短時間內(例如幾週或幾個月內)發生任何可察覺的變化,都是最高級別的警訊。這些變化包括:
- 視覺變化:大小、形狀、顏色的改變。
- 症狀變化:痣開始出現新的症狀,例如發癢 (Itch)、疼痛 (Pain) 或 無故出血 (Bleed)。
ABCDE 法則的局限性與「E」的重要性:
ABCDE 法則是一個強大的篩查工具,但它並非完美。臨床上必須注意其局限性:
- 直徑 (D) 的誤導性:不能因為一個痣「很小」就放鬆警惕。研究指出,黑色素瘤在早期被發現時,其直徑可能小於 6 毫米。
- 缺乏速度考量:傳統 ABCDE 法則的一個缺點是沒有明確考慮進展速度,而這正是黑色素瘤的致命特徵(數週或數月的快速變化)。
因此,「E」(Evolving,演變)是所有規則中最重要的。一個在視覺和症狀上「演變中」的痣,即使它完全不符合 A、B、C、D 的任何一項(例如,它可能對稱、邊緣清晰、單色且小於 6mm),也必須被視為高度可疑,並立即尋求專業檢查。
2.2 專業診斷工具:皮膚鏡 (Dermoscopy) 的應用
當肉眼觀察(ABCDE法則)發現可疑病灶時,皮膚科醫生的下一步是使用「皮膚鏡」(Dermatoscope)進行檢查。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手持式顯微放大工具,被譽為皮膚科醫生的「聽診器」。
皮膚鏡的核心價值在於它使用偏振光(polarized light),使醫生能夠穿透皮膚的角質層,觀察到肉眼無法看到的深層皮膚結構。
- 皮膚鏡的革命性:皮膚鏡檢查將醫生的診斷從「二維」(表面外觀)提升到了「三維」(結構深度)。良性痣的色素網絡通常規則且局限於表皮。
- 惡性特徵:當黑色素瘤發生時,其結構是混亂的。皮膚鏡可以捕捉到這些惡性信號,例如:
- 不規則的色素網絡(Irregular pigment network)。
- 灰色或藍色結構:這是最關鍵的惡性線索之一。它代表黑色素(melanin)已經掉入或侵犯(invasion)至真皮層(dermis),這是肉眼絕對無法看見的。
- 白色線條:通常代表腫瘤引起的纖維化,這也與黑色素瘤高度相關。
- 臨床價值:皮膚鏡極大地提高了診斷的精確性。研究證實,使用皮膚鏡可以顯著減少不必要的活檢(切片)。一項研究指出,皮膚鏡可將良性病灶的活檢比例從 1:18 大幅降低到 1:4,同時將診斷惡性病變的敏感性提高到 91%。
2.3 深度辨析:非典型痣 (Atypical Nevi) vs. 黑色素瘤
「非典型痣」(Atypical Nevus),在病理學上常被稱為「發育不良痣」(Dysplastic Nevus),是臨床上最棘手、也最容易引起患者恐慌的診斷之一。
- 相似之處:非典型痣的麻煩在於,它們在外觀上經常模仿黑色素瘤。它們可能同樣符合ABCDE 法則——不對稱、邊緣模糊、顏色多樣,且直徑通常大於 6mm。
- 關鍵區別:
- 臨床症狀:雖然外觀相似,但非典型痣通常是「安靜」的,即變化緩慢,且不會引起瘙癢或疼痛。相反,黑色素瘤的特點是變化迅速(數週或數月),並可能伴隨瘙癢、疼痛或出血。
- 最終診斷:區分這兩者的黃金標準只能依靠病理學家在顯微鏡下進行。醫生會對可疑病灶進行活檢(切片),病理學家會尋找特定的細胞非典型性(cytonuclear atypia)和結構紊亂(architectural disorder),如「橋接」(bridging)或「肩部徵象」(shoulder sign)來確診。
澄清非典型痣的真正風險:「風險標記」 vs. 「癌前病變」
這是關於非典型痣最重要的醫學觀念澄清。許多患者(甚至部分非專業醫生)誤以為「非典型痣」等於「癌前病變」,認為「這顆痣」未來一定會變成癌症。
事實並非如此。權威研究指出,任何一顆特定的非典型痣轉變為黑色素瘤的機率其實極低(一項研究估計,男性的年轉化率約為 1 / 30,089)。絕大多數非典型痣會終身保持穩定。
非典型痣的真正重要性在於,它們是「黑色素瘤的風險標記(risk markers)」。這意味著:
- 錯誤的觀念:「我必須切掉這顆非典型痣,否則它會癌變。」
- 正確的觀念:「我身上有非典型痣(特別是超過 5 顆),這意味著我的體質(可能與遺傳、日曬史相關)屬於黑色素瘤的高危險人群。我未來發生黑色素瘤的風險(可能是 6.4 倍),有極大可能是在我身體的其他部位長出一顆全新的黑色素瘤。」
因此,對待非典型痣的管理重點不是「切掉這一顆就安全了」,而是「這位患者需要終身、定期、由專業醫生進行全身皮膚檢查」。
2.4 高風險因素與警示信號
除了非典型痣,以下因素也會顯著增加黑色素瘤的風險:
- 高風險位置(長期摩擦):位於手掌、腳掌(足底)、腰部(皮帶摩擦處)、胸罩邊緣、頸後(衣領摩擦處)等部位的痣。這種風險的病理生理學機制是:摩擦並非「致癌物」,而更像是一種「促癌物」。頻繁的不良刺激會迫使該處的黑色素細胞「增加非正常的分裂、增殖和修復的次數」。這個不穩定的「慢性損傷-修復循環」過程,為致癌基因突變提供了更多「機會」,從而增加了惡變風險。
- 痣的數量:全身典型痣的數量超過 50 顆,或非典型痣超過 5 顆,均被視為高風險標誌。
- 遺傳與家族史:家族中(尤其是一級親屬)曾有人罹患黑色素瘤。研究指出,部分遺傳性黑色素瘤與一個名為「$POT1$」的基因突變相關。
- 先天性巨痣:出生時就存在的痣稱為先天痣。體積越大的先天痣(特別是直徑大於 20 公分),其未來發生惡性變化的機率越大。
- 警示症狀:皮膚上出現任何新的斑塊,或原有的痣出現 ABCDE 變化。特別是伴隨持續的瘙癢、灼熱感、疼痛,或痣的表面開始結痂、潰瘍或出血,都是必須立即就醫的信號。
2.5 患者行動指南:何時應尋求醫療協助
從自我檢查到專業診斷,應遵循以下流程:
- 定期自我檢查(每月一次):在明亮的光線下,使用全身鏡和手持鏡,仔細檢查全身皮膚,包括背部、頭皮、指甲縫、腳底等難以觀察的區域。記錄任何黑點的變化。
- 何時立即就醫:
- 發現任何符合 ABCDE 法則的痣,特別是「E」(演變)。
- 痣出現瘙癢、疼痛、出血或發炎。
- 身上痣的數量超過 50 顆,或有黑色素瘤家族史,應尋求皮膚科醫生建立基線檔案。
- 專業診斷流程:
- 臨床檢查:醫生會詢問病史並進行肉眼觀察。
- 皮膚鏡檢查:醫生使用皮膚鏡(Dermatoscope)進行非侵入性評估。
- 活檢(切片):如果臨床或皮膚鏡下懷疑惡性病變,醫生會安排「皮膚切片」(Biopsy)。這是唯一的確診方法。
- 病理學確診:切片樣本會被送到病理部,在顯微鏡下進行詳細分析,以確定其是良性、非典型還是惡性黑色素瘤。
臨床安全警告:診斷性切除 vs. 美容性破壞
這一點至關重要。雷射、冷凍、電燒或化學燒灼等治療是通過「破壞」或「汽化」細胞來移除痣。
如果一個痣是可疑的(符合 ABCDE 特徵),絕對不能使用這些破壞性方法。這樣做會「毀屍滅跡」,導致病理學家無法進行診斷。如果這顆痣確實是黑色素瘤,而治療又「不徹底」,殘留的癌細胞將在皮膚深處繼續生長和轉移,這可能是致命的。
因此,任何可疑的痣,唯一的標準處理方式是「手術切除活檢」(Excisional Biopsy),即完整切除病灶並將其送交病理分析。
第三部分:癦痣的臨床處置與治療方案
3.1 處置決策:醫療 vs. 美容
決定是否移除一顆痣,主要基於兩種截然不同的考量:
- 醫療性移除(必要性):
- 懷疑惡性:任何符合 ABCDE 法則或皮膚鏡下可疑的痣,必須進行手術切除以供病理檢查。
- 預防性移除:位於高摩擦部位(如手掌、足底、腰部)的痣,即使目前外觀良性,為預防惡變,也常建議進行預防性切除。
- 美容性移除(選擇性):當一顆痣經醫生確診為良性,但患者出於美觀考量(例如痣位於面部、體積過大或凸起)希望將其移除。
3.2 各類除痣方法的深度比較分析
選擇移除良性痣的方法時,必須綜合考慮痣的類型(深/淺、平/凸)、位置、成本以及患者對疤痕的接受度。
1. 手術切除 (Surgical Excision)
- 方法:在局部麻醉下,醫生使用手術刀,沿著痣的邊緣(通常會包含 1-2mm 的安全邊緣)做紡錘形切口,深入皮下將痣完整切除,然後進行縫合。
- 適用:所有類型的痣。特別是面積較大、較深、凸起、帶毛髮的真皮痣,以及所有懷疑惡性的痣(因為只有此法能提供完整的病理樣本)。
- 優缺點:
- 優點:復發率最低;唯一可供病理檢查的方法;成本效益高。
- 缺點:會留下一道細微的線性疤痕。
- 重要發現:一項比較研究指出,雖然患者可能擔心疤痕,但在術後 90 天的評估中,手術切除的疤痕結果與雷射、電燒在統計上並無顯著差異。反而,手術切除在「色素脫失」(Hypopigmentation,即皮膚變白)方面的風險為零(nil),顯著優於另外兩種方法。
2. 刮除術 (Shave Excision)
- 方法:使用刀片將凸起的痣體「刮」平,使其與周圍皮膚齊平,傷口通常不需縫合。
- 適用:良性的、明顯突出的真皮痣。
- 優缺點:優點是快速、微創。缺點是復發率高於手術切除。關鍵限制:此法無法評估痣的深層邊緣,因此絕對不能用於診斷或排除皮膚癌。
3. 雷射汽化 (Laser Ablation - 如 鉺雅克雷射 Er:YAG)
- 方法:利用特定波長的雷射能量(如鉺雅克雷射 2940 nm),讓組織內的水分吸收能量,從而將痣細胞「汽化」(vaporize)移除。
- 適用:良性的、小而淺的、扁平的痣(如交界痣)。
- 優缺點:
- 優點:術後發生「發炎後色素沉著」(反黑)的機率較低,尤其適合膚色較深的東方人。
- 缺點:深度無法由肉眼探測。如果痣的深度超過雷射能達到的範圍,將無法一次清除,需要多次治療(可能需間隔 3 個月)。價格可能高於其他方法。組織被完全破壞,無法送病理化驗。
4. 冷凍治療 (Cryotherapy - 液態氮)
- 方法:使用攝氏零下 196 度的液態氮,快速冷凍病灶組織,使其細胞壞死後自然脫落。
- 適用:這在技術上並非移除黑色素細胞痣的常規首選方法。它主要用於治療病毒疣、皮膚贅瘤或某些癌前病變(如日光性角化)。
- 優缺點:
- 優點:極為快速、微創、成本低。
- 缺點:疼痛感明顯(急凍的刺痛);術後必然會起水泡(Blister)和結痂(Scab);有顯著的皮膚變色(永久性變白或變深)和疤痕風險;可能移除不完全。
5. 電燒 (Electrosurgery)
- 方法:利用電熱高溫將突起的痣組織燒灼、炭化,使其移除。
- 適用:良性、突起的痣。
- 優缺點:優點是快速。缺點是疼痛感明顯;破壞範圍較廣,可能波及旁邊皮膚。比較研究顯示,電燒組的色素脫失(Hypopigmentation)風險最高,在 15 名患者中就有 7 名出現此副作用,美觀效果不佳。
6. 化學燒灼 (Chemical Cautery - 如 三氯醋酸 TCA)
- 方法:使用強酸(如醫院用的三氯醋酸, TCA)或強鹼(如坊間藥水)來「腐蝕」痣細胞。
- 適用:極小且顏色淺的痣。
- 優缺點:強烈不推薦此方法。此法的「腐蝕深度無法預測」,若燒灼過度,會造成「皮膚表層凹陷形成永久傷疤」。此外,「發炎感染風險較高」,臨床上「常常看到因錯誤使用強酸鹼,最後反而必須處理這個疤痕」。
3.3 治療方案的比較與建議(表格)
為了幫助患者在「美容效果」、「風險」和「醫療需求」之間做出明智決策,下表總結了六種主要除痣方法的關鍵特性:
| 治療方法 | 適用類型 | 疼痛感 | 恢復期/過程 | 留疤風險 | 色素沉澱/脫失風險 | 可否病理化驗 |
|---|---|---|---|---|---|---|
| 手術切除 | 任何痣,特別是可疑痣、大、深、凸痣 | 中(局部麻醉) | 7-14天拆線 | 線性疤痕 | 極低 | 是(唯一選擇) |
| 刮除術 | 良性、凸痣 | 低(局部麻醉) | 1-2週結痂脫落 | 淺層疤痕,可能復發 | 中 | 否(無法評估深度) |
| 雷射汽化 | 良性、扁平、淺層痣 | 低(可上麻藥) | 1-2週結痂 | 低(若護理得當) | 低 | 否(組織已汽化) |
| 冷凍治療 | 良性(主要用於疣) | 高(短暫刺痛) | 1-2週(起水泡、結痂) | 高 | 高(變白或變深) | 否(組織已凍死) |
| 電燒 | 良性、凸痣 | 中(需麻醉) | 1-2週結痂 | 中(易凹陷) | 非常高(色素脫失) | 否(組織已炭化) |
| 化學燒灼 | 良性、極小、淺 | 高(腐蝕感) | 1-2週結痂 | 非常高(永久凹疤) | 高 | 否(組織已腐蝕) |
3.4 術後護理與恢復
除痣後的傷口護理,是決定恢復速度和是否留下疤痕或色素沉澱的關鍵。
- 傷口清潔:術後(特別是雷射、電燒、手術)約 3 至 7 天內,傷口應避免接觸未經處理的自來水。應早晚使用無菌的生理食鹽水輕輕清洗傷口,吸乾水分後,塗抹醫生開立的消炎藥膏。建議保持傷口濕潤(例如塗抹凡士林或貼人工皮)並覆蓋,以促進癒合。
- 結痂處理:治療部位會產生痂皮(Scab),臉部約 7 天左右脫落,身體部位則需 2 週以上。切記勿用手摳除痂皮,強行摳除會傷害下方新生的皮膚組織,極易導致疤痕產生。
- 嚴格防曬:這是最重要的一步。結痂脫落後,新生的皮膚呈粉紅色,對紫外線極為敏感。此時必須嚴格執行防曬(使用 SPF > 30 的防曬乳、遮陽帽、口罩),至少持續 3 至 6 個月,以防止色素沉澱(即「反黑」)。
- 飲食注意:術後應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菸、酒、咖啡、辣椒等,以免影響傷口癒合。此外,雖然西醫文獻證據有限,但亞洲患者普遍關心「感光性食物」(如香菜、芹菜、九層塔),在傷口恢復期適度避開此類食物,有助於降低患者對色素沉澱的焦慮。
第四部分:常見問題 (FAQs)
Q1:癦痣會自己消失嗎?
A:一般不會。痣是常見的良性皮膚腫瘤,大部分會持續存在,或隨時間慢慢長大,少部分可能一直沒有變化,但一般不會自動消失。唯一的例外是「暈痣」(Halo Nevus),這是一種特殊的免疫反應,身體的淋巴細胞會主動攻擊痣細胞,導致痣體被破壞而消失,並在周圍留下一圈白斑(暈)。
Q2:雷射除痣的費用大概是多少?
A:費用因地區、醫療機構、痣的大小和類型(平面或凸起)而有很大差異。一家診所 2024 年的收費標準可作為參考:平痣(0.3 公分以下)單顆約為 500 元新台幣,凸痣則需依大小另行評價,另需加上掛號費用。這僅為範例,實際價格應以各醫療機構的現場評估為準。
Q3:點痣(如雷射、冷凍)會不會刺激痣發生癌變?
A:這是一個合理的擔憂,且具有一定的醫學根據。使用不徹底或不當的方法(例如坊間的腐蝕藥物、不徹底的冷凍或雷射)來「刺激」黑痣,確實有可能誘發惡變。這是因為不當的刺激會增加細胞的非正常分裂和修復次數,進而可能誘發基因突變。這就是為什麼 (1) 絕對不能對「可疑的痣」進行任何美容性破壞;(2) 即使是良性痣的移除,也應由專業醫生執行,確保「完全」移除,避免殘留和不當刺激。
Q4:我應該如何進行皮膚自我檢查?
A:建議在光線充足的地方,定期(建議每月一次)檢查全身皮膚。使用全身鏡和手持鏡,仔細檢查包括背部、頭皮、臀部和腳底在內的每一個區域。記錄您身上黑點的大小、形狀、顏色和表面紋理,並注意任何新的變化。
Q5:手掌或腳底長痣是不是很危險?
A:是的,這些部位的痣被認為具有較高的惡變風險。這主要是因為手掌和腳底是全身最容易受到長期摩擦和物理刺激的部位。這種慢性刺激被認為是增加惡變風險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許多皮膚科醫生會建議對這些部位的痣進行預防性切除,並進行病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