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entric 專業脫疣中心 Logo

認識銀屑病 (牛皮癬):類型、症狀、治療與全面指南

什麼是銀屑病 (Psoriasis)?

銀屑病(Psoriasis),俗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皮膚病。其根本原因與免疫系統功能失調相關,導致皮膚細胞的生命週期異常加速。

在正常情況下,皮膚細胞大約每 28 天更新一次。然而,對於銀屑病患者而言,其免疫系統會錯誤地攻擊健康的皮膚細胞,導致發炎並觸發皮膚細胞以極快的速度增生,可能在短短幾天內就完成更新。這種過度增生的結果,就是新細胞過快地堆積在皮膚表面,形成了銀屑病特有的斑塊和鱗屑。

醫學界普遍認為銀屑病是一種與糖尿病或高血壓相似的慢性疾病。這意味著雖然目前尚無方法可以「根治」此病,但通過現代醫學的妥善治療與持續管理,絕大多數患者的病情都能夠獲得良好且令人滿意的控制。

銀屑病 vs. 牛皮癬:名稱的釐清

在中文世界中,「銀屑病」和「牛皮癬」這兩個詞經常混用,但它們的來源和嚴謹定義有所不同。

本篇指南的立場: 為了確保醫學上的準確性,本文將主要使用「銀屑病」作為標準術語。同時,為了讓所有使用俗稱「牛皮癬」的讀者也能順利找到所需資訊,文中將會並用這兩個詞彙。

銀屑病會傳染嗎?(常見迷思)

答案是:絕對不會。

這可能是關於銀屑病最大的誤解,也是導致患者遭受歧視的主要原因。銀屑病被嚴格定義為「非傳染之皮膚病」。

它的成因是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失調」,而非由任何細菌、病毒或真菌等病原體引起。因此,銀屑病無法透過任何形式的皮膚接觸、共用物品或空氣傳播給他人。患者的家人和朋友可以完全放心,這並非衛生問題,而是一種內在的自體免疫疾病。

銀屑病的真正成因:免疫系統與遺傳

銀屑病的確切病因非常複雜,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常見的誘發因素:什麼情況會讓銀屑病惡化?

對於帶有銀屑病遺傳體質的人來說,特定的「誘發因素」(Triggers)可能會導致疾病首次爆發或使現有病情惡化。常見的誘發因素包括:

銀屑病的症狀與主要類型

銀屑病的表現形式多樣,但一些共同的典型症狀可以幫助識別。

典型症狀:銀白色鱗屑、紅色斑塊與「三標誌」

最常見的銀屑病(斑塊型)症狀包括:

詳細分類:從最常見到最嚴重

銀屑病根據其外觀和部位,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斑塊型 (Plaque Psoriasis):
    • 特徵: 這是最常見的類型。表現為上述的典型症狀:乾燥、隆起的紅色斑塊,覆蓋著銀白色鱗屑。
    • 部位: 肘、膝、頭皮、下背。
  2. 點滴狀 (Guttate Psoriasis):
    • 特徵: 主要影響年輕人和兒童。其特點是在軀幹、手臂或腿部出現大量「小水滴狀」的鱗屑斑點。
    • 誘因: 通常由細菌感染(如鏈球菌性咽喉炎)突然引發。
  3. 反轉型 (Inverse Psoriasis):
    • 特徵: 主要發生在皮膚的「皺褶處」。由於這些部位較為濕潤且常受摩擦,斑塊通常是「光滑的」、發炎的紅色皮膚,反而沒有明顯的厚鱗屑。
    • 部位: 腹股溝、臀部股溝、乳房下方、腋下。
  4. 膿皰型 (Pustular Psoriasis):
    • 特徵: 一種罕見但嚴重的類型。皮膚上出現界線清晰、充滿「膿液」的白色水泡(稱為膿皰)。
    • 分類: 可局限於手掌和腳底(掌跖膿皰型),或擴散至全身(全身性膿皰型,GPP)。
    • 嚴重性: GPP 發作時常伴隨發燒、不適,可能需要立即住院治療。GPP 的常見誘因包括「停止服用類固醇」、感染和壓力。
  5. 紅皮型 (Erythrodermic Psoriasis):
    • 特徵: 這是最罕見也最嚴重的類型。表現為全身大面積(可覆蓋全身)的脫皮性皮疹,伴隨劇烈瘙癢或灼熱感。
    • 嚴重性: 皮膚會呈現像「燒傷」一樣的紅色外觀。這種狀態極為危險,因為大面積受損的皮膚無法維持體溫和體液平衡,也失去了抵禦感染的屏障,屬於皮膚科急症。
  6. 指甲型 (Nail Psoriasis):
    • 特徵: 銀屑病可單獨或合併影響手指甲和腳趾甲。症狀包括指甲表面出現小「凹陷」(Pitting)、指甲增厚、變色(呈黃褐色)、甲床剝離(Onycholysis)或指甲碎裂。
    • 關聯: 指甲病變是「銀屑病關節炎」的重要線索之一。
銀屑病類型快速比較表
類型外觀特徵好發部位關鍵重點
斑塊型「界限明顯」的紅色斑塊、「銀白色」厚鱗屑肘、膝、頭皮、下背最常見 (約 80-90%)
點滴狀「小水滴狀」鱗屑斑點軀幹、手臂、腿部兒童/年輕人,常由「鏈球菌感染」引發
反轉型「光滑」、發炎的紅斑,鱗屑較少「皮膚皺褶處」 (腹股溝、乳下、腋下)易與「真菌感染」混淆
膿皰型充滿「膿液」的水泡 (膿皰)全身 (GPP) 或 手掌/腳底可為醫療急症, GPP常由「停用類固醇」引發
紅皮型「全身」脫皮性皮疹,像「燒傷」覆蓋全身醫療急症, 罕見
指甲型指甲「凹陷」、變色、增厚、剝離手指甲、腳趾甲5-30%的患者會出現, 也是「銀屑病關節炎」的線索

診斷與鑑別:我真的是銀屑病嗎?

由於銀屑病外觀多變,有時會與濕疹、脂漏性皮膚炎等其他皮膚病混淆。

醫生如何診斷銀屑病?

銀屑病的診斷主要依賴專業醫生的「臨床診斷」。

  1. 視診與病史: 醫生會透過詢問患者的症狀、病史(包括家族病史),並詳細「檢查皮膚和指甲」病灶的「外觀、形狀和分佈位置」來進行診斷。
  2. 皮膚切片 (Skin Biopsy): 在某些情況下,如果診斷不明確,或者需要排除其他嚴重疾病(如皮膚癌),醫生會取一小塊皮膚組織樣本(活檢),送到病理科在顯微鏡下檢查,以確認角質細胞的增生和發炎模式。

容易混淆的皮膚病:銀屑病 vs. 濕疹 vs. 脂漏性皮膚炎

對於患者而言,最大的困惑來自於如何區分幾種常見的發炎性皮膚病。

鑑別診斷:銀屑病、濕疹、脂漏性皮膚炎
病症邊界 (Border)鱗屑 (Scales)好發部位 (Common Locations)關鍵特徵 (Key Feature)
銀屑病界限非常明顯銀白色、乾燥、厚肘、膝 (伸側), 頭皮, 下背刮除鱗屑可見「點狀出血點」
濕疹 (慢性)邊界不清楚灰色、脫屑, 常因搔抓而增厚 (苔癬化)關節「屈側」 (如肘窩、膝窩)極度搔癢, 病灶界線模糊
脂漏性皮膚炎邊界不清泛黃、油膩T字部位 (鼻翼、眉間), 頭皮發生在「泛油」區域

銀屑病的共病與併發症:不只是皮膚問題

銀屑病並非「只是皮膚病」,它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疾病。體內的慢性發炎不僅影響皮膚,還會顯著增加罹患其他嚴重健康問題的風險,稱為「共病」(Co-morbidities)。

這些共病包括:肥胖、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發炎性腸道疾病(IBD)以及憂鬱症等。

核心併發症:銀屑病關節炎 (Psoriatic Arthritis, PsA)

在所有共病中,最直接且最需警惕的是「銀屑病關節炎」(PsA)。

給銀屑病患者的關鍵提醒

如果您已被診斷患有銀屑病,並且開始感到任何關節疼痛、僵硬(尤其是早晨)、不明原因的背痛,或發現手指/腳趾異常腫脹(香腸指),請「立即」告知您的皮膚科或風濕科醫生。

許多患者會將這些疼痛誤認為是普通關節炎或運動傷害,但這可能是 PsA 的早期徵兆。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防止關節永久損傷和殘疾的唯一途徑。

銀屑病治療:從外用到生物製劑的完整階梯

銀屑病的治療是一個「階梯式」的過程,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嚴重程度、影響範圍、是否有關節炎以及對生活的影響,來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銀屑病可以「斷根」嗎?

這是每個患者心中最大的疑問。

直接的答案是:「目前並沒有根治乾癬的特效藥」。

銀屑病的體質(免疫系統失調)是長期存在的。因此,治療的目標並非「斷根」(Cure),而是「控制」(Control)。

如同高血壓或糖尿病,銀屑病需要被視為一種慢性病來長期管理。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皮膚科學的進步,已可利用多種療法有效控制表皮的新陳代謝。只要患者與醫生充分合作,遵循治療計劃,病情「定能夠控制得令人滿意」。

1. 局部治療 (外用藥膏)

這是針對輕度、小範圍或穩定型病灶的第一線治療。

  • 類固醇 (Steroids): 作用是抑制發炎反應、減緩表皮增生。能「快速控制病情」,但效果較「短暫」,且「突然停用也可能造成急性發作」。
  • 維生素D衍生物 (Vitamin D Derivatives): 如 Calcipotriol (得膚寧) 或 Calcitriol (BONE SIX)。作用是「抑制角質細胞增生、促進其分化」。
  • A酸藥膏 (Topical Retinoids): 如 Tazarotene (Tazorac)。對於減少斑塊「厚度」效果較佳。
  • 保濕劑 (Moisturizers): 雖然不是藥物,但極為重要。能避免皮膚乾燥,預防復發並延長緩解期。

2. 光線療法 (照光)

當病灶範圍擴大,塗藥變得不切實際時,會進入第二階治療。

  • 機制: 透過特定波長的紫外線能量,「局部抑制過分活躍的皮膚免疫系統」。
  • 類型:
    • 窄頻 UVB (Narrowband UVB, NBUVB): 目前的主流療法,使用 311 nm 波長。
    • PUVA (補骨脂素 + UVA): 患者需先服用或塗抹感光藥物(補骨脂素),再照射 UVA。
    • 準分子光 (Excimer light): 308 nm 的「靶向型光線療法」,可針對小範圍頑固病灶進行高能量照射。
  • 注意事項: 照光治療需要患者「一週 2 次以上」規律地到醫院報到,且需持續數月。

3. 全身性治療 (傳統口服藥)

針對中重度、範圍廣、病情活躍或照光無效的患者。

  • Methotrexate (MTX): 常用於嚴重乾癬或乾癬性關節炎。
  • Cyclosporin (環孢靈): 用於其他治療無效或急性發作時,效果快速。
  • Acitretin (口服A酸): (新定康癬)。主要調節表皮細胞分化,常搭配照光治療。

這些傳統口服藥的共同點是,它們的藥物機制「並非特定針對銀屑病」,而是「廣泛抑制免疫系統」。因此,它們在控制病情的同時,也可能影響到與銀屑病無關的身體功能,導致「副作用較多」,且需要密切監測肝腎功能。

4. 新型口服標靶藥物 (TYK2 抑制劑)

這是近年來口服藥物的一大突破,介於傳統口服藥與生物製劑之間。

  • 機制對比: 傳統口服藥(如 MTX、環孢靈)是「廣泛抑制」,而新型口服 TYK2 抑制劑(如 Deucravacitinib)則是「高選擇性地」(high-selectivity)針對銀屑病相關的「發炎訊號傳遞」。
  • 精準作用: 它們是小分子藥物,能進入細胞內,精準地抑制 TYK2 激酶,從而阻斷 IL-23、IL-12 等關鍵發炎訊號的傳遞。
  • 優勢:
    1. 針對性強: 治療機制上「不會影響」發炎訊號以外的正常身體功能(如造血功能、脂肪代謝、心血管功能等)。
    2. 副作用少: 臨床數據顯示,其副作用出現率與安慰劑組別相近。
    3. 無抗藥性: 屬於小分子藥物,不會像生物製劑那樣產生「抗藥抗體」(免疫原性)。
    4. 方便: 口服,且易於在室溫儲存。

5. 生物製劑 (注射型標靶藥物)

這是目前治療銀屑病最強效、最精準的武器,代表了治療上的「重大典範轉移」。

  • 機制: 生物製劑是「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ies),它們如同精確的導彈,被設計用來鎖定並「中和」體內特定的發炎因子(Cytokines)。
  • 主要靶點:
    • $TNF-\alpha$ 抑制劑: (如 Adalimumab, Etanercept)。這是一種較早期的生物製劑,針對 $TNF-\alpha$ 這種廣泛的促炎細胞因子。
    • $IL-23/IL-17$ 軸: 這是銀屑病發病的「核心驅動」,也是目前最新型生物製劑的主要目標。
    • $IL-23$ 抑制劑: (如 Ustekinumab, Guselkumab)。它們阻斷發炎訊號的「上游」,抑制 $IL-17$ 細胞的活化。
    • $IL-17$ 抑制劑: (如 Secukinumab, Ixekizumab)。它們阻斷「下游」,直接中和 $IL-17$ 這個最終執行發炎的因子。研究顯示 $IL-17$ 抑制劑的「起效時間最快」。
  • 費用: 生物製劑的效果顯著,但費用也極為高昂。
銀屑病治療階梯總覽
治療階梯類型藥物範例作用機制適用對象
Step 1局部治療 (Topical)類固醇藥膏, 維他命D衍生物局部抗發炎, 調節角質細胞增生輕度、小範圍病灶
Step 2光線療法 (Phototherapy)窄頻 UVB (NBUVB), PUVA抑制皮膚局部的免疫系統中度、範圍較廣, 外用藥無效
Step 3傳統口服 (Traditional Oral)MTX, 環孢靈, 口服A酸廣泛抑制全身免疫系統中重度, 照光無效
Step 4新型口服 (New Oral)TYK2 抑制劑精準抑制細胞內的發炎訊號傳遞中重度, 尋求口服方便且副作用少
Step 5生物製劑 (Biologics)$IL-17$ / $IL-23$ / $TNF-\alpha$ 抑制劑精準中和體內特定的發炎因子經「事前審查」核准的重度患者

日常護理與生活習慣

銀屑病的日常護理核心在於「管理您的誘發因素」。良好的生活習慣能顯著延長緩解期,並提升治療效果。

皮膚護理 (Skin Care)

  • 保濕: 這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使用溫和、無香料的保濕劑,尤其是在沐浴後,有助於鎖住水分,避免皮膚乾燥。
  • 止癢: 搔抓會引發 Koebner 現象,使病情惡化。應穿著寬鬆棉質衣物、按時修剪指甲、輕拍癢處,或局部冰敷,絕對不可用力搔抓。
  • 正確用藥: 塗抹外用藥膏時,只需「塗薄薄一層」,沒有病灶的正常皮膚「切勿抹藥」。

生活方式 (Lifestyle)

  • 飲食: 避免刺激性食物,特別是「煙、酒、辣味」。抽菸和重度飲酒是已知的惡化因子。
  • 作息: 保持情緒平穩及正常規律生活,「避免熬夜及過度疲勞」。

預防 (Prevention)

  • 避免感染: 積極預防「上呼吸道感染」或扁桃腺發炎,因為它們是已知的誘因。
  • 日光: 「適當」的日光照射(天然的紫外線)對銀屑病有益,但必須避免「灼傷」。曬傷本身就是一種皮膚傷害,會誘發疾病。

結論:與銀屑病共存的長期策略

銀屑病是一趟長期的旅程,而非短暫的疾病。它是一種慢性的、非傳染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其影響範圍遠不止於皮膚。

雖然目前醫學尚無法「斷根」,但現代醫學的進展已提供了從外用藥膏、光療、新型口服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到高效生物製劑的完整治療階梯。

成功的管理策略,取決於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知:

  1. 它不會傳染。
  2. 它是全身性疾病,必須警惕關節炎(PsA)等共病,一旦有關節症狀應立即就醫。
  3. 治療的目標是控制,這需要耐心和時間。
  4. 管理誘因(如壓力、感染、生活習慣)與藥物治療同等重要。

透過與您的皮膚科醫生建立穩固的夥伴關係,共同制定並執行最適合您的長期治療與護理計劃,銀屑病絕對可以被良好控制,讓您重獲高品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