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脫疣?等等!醫生告訴你脫疣前必知的8件事【終極指南】
楊醫生
MBChB (CUHK)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發布時間
更新於 2025年10月11日星期六

臉上、頸上或手腳突然冒出一粒粒礙眼的「小肉粒」?你可能正在煩惱是否要去「脫疣」。脫疣看似簡單,但錯誤的處理不但可能留疤、反黑,更有機會令病毒擴散,愈脫愈多!
在預約激光或冷凍治療前,請先花5分鐘閱讀這份終極指南。我們將從專業醫學角度,為你拆解由認識疣、選擇正確療法,到術後黃金護理的每一個關鍵步驟,確保你安全、有效地告別頑固的疣。
1. 知己知彼:你身上的是「疣」還是「假冒者」?
這是最重要,也最常被忽略的一步。許多人會將皮膚上的任何小顆粒都當成疣,但它們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疣 (Warts) 的真面目:
成因:由「人類乳頭瘤病毒 (HPV)」感染皮膚基底層細胞引起,具傳染性。
外觀特徵:表面粗糙,有時可見微小黑點(栓塞的微絲血管)。常見種類包括:
扁平疣:好發於面、頸,呈肉色或淺啡色,表面平滑,體積細小。
尋常疣:常見於手指、手背,呈圓形硬塊。
足底疣:長在腳底,因受壓可能向內生長,走路時會疼痛。
常見的「假冒者」:
油脂粒/汗管瘤:常見於眼周,由油脂或汗腺增生引起,不具傳染性。
脂漏性角化症 (老人斑):中老年人常見,表面呈油膩感,像「貼」在皮膚上。
皮膚纖維瘤:堅實的真皮層結節。
皮膚癌(極罕見):如鱗狀細胞癌,可能表現為持續不癒、易流血的硬塊。
專業建議:切勿自行診斷!在進行任何治療前,必須由註冊醫生透過皮膚鏡等工具進行專業診斷,確認病灶屬性。錯誤處理「假冒者」不但無效,更可能延誤嚴重疾病的治療。
2. 脫疣方法大比拼:激光、冷凍、電灼點揀好?
了解不同療法的原理、優劣和風險,才能與醫生共同制定最適合你的方案。
治療方法 | 原理 | 優點 | 缺點 / 風險 | 最適用於 |
---|---|---|---|---|
二氧化碳激光 (CO2 Laser) | 利用10600nm激光將疣組織瞬間「氣化」蒸發,精準移除。 | 精準度極高、傷口小、復原快,能處理不同大小的疣。 | 需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操作;術後需嚴格防曬,否則有「反黑」(色素沉澱)風險。 | 面部、頸部的細小扁平疣,或對外觀要求高的部位。 |
冷凍治療 (Cryotherapy) | 使用-196°C的液態氮「凍傷」並破壞疣組織,使其結痂後自然脫落。 | 操作相對簡單快速,適合處理較大或較厚的疣。 | 疼痛感較明顯;可能需多次治療;有機會起水泡、留疤或色素改變。 | 手、腳的尋常疣或足底疣。 |
電灼治療 (Electrocautery) | 利用高頻電流產生高溫,將疣組織「燒灼」並刮除。 | 能快速清除較大的疣體,效果直接。 | 需局部麻醉,對周邊皮膚組織的熱傷害較大,留疤風險相對較高。 | 體積較大或頑固的尋常疣、足底疣。 |
外科手術切除 | 在局部麻醉下,用手術刀直接將整個疣的組織切除。 | 對於單一、深層的頑固疣,能一次性徹底根除。 | 創傷性大,會留下疤痕,復原期長。 | 極少數非常巨大、深層或經多次治療無效的頑固病例。 |
居家療法 (如水楊酸) | 利用化學成分溶解角質,使疣體逐漸剝落。 | 價格便宜、方便。 | 耗時長,只對初期細小的疣可能有效;容易刺激周邊健康皮膚。 | 手腳部位初期、非頑固的細小尋常疣。 |
3. 治療前的關鍵準備:問清楚、查明白
坦誠溝通病史:務必告知醫生你的完整病史,特別是蟹足腫(瘢痕疙瘩)體質、糖尿病、懷孕、是否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劑等,這些都會影響治療選擇和術後效果。
停止自行處理:治療前切忌用手摳、抓、剪,這會造成微小傷口,令HPV病毒「自體接種」,擴散到其他部位。
查詢保險範圍:脫疣屬於醫療程序,許多醫療保險都可能涵蓋相關費用。治療前可向保險公司查詢索償細則。
預留復原時間:特別是臉部治療,術後會有結痂期(約5-14天),應預留時間讓皮膚修復,避免在重要活動前進行治療。
4. 術後護理黃金法則:預防留疤、反黑的關鍵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術後保養直接決定了脫疣的最終成敗。
傷口護理:
保持乾爽:治療後首24小時盡量避免傷口碰水。
溫和清潔:之後可用生理食鹽水或溫和潔面產品輕輕清潔。
塗抹藥膏:按醫生指示塗抹抗生素或修復藥膏。
絕對不要撕痂:讓痂皮自然脫落是避免留疤的最重要一步!強行撕掉會扯脫新生皮膚,極易形成凹陷性疤痕或色素沉澱。
日常護理:
防曬!防曬!防曬!:新生皮膚極其脆弱,紫外線是導致「反黑」(發炎後色素沉澱)的元兇。脫痂後一個月內,必須每天使用SPF30以上的防曬產品,並勤力補塗。
暫停刺激性產品:傷口癒合期間,停用美白、果酸、A酸等刺激性護膚品。
加強保濕:使用成分單純的保濕產品,有助皮膚屏障修復。
5. 斬草除根:如何從根本預防復發?
脫疣是移除可見的病灶,但HPV病毒可能潛伏在周邊看似正常的皮膚中。因此,預防復發同樣重要。
提升自身免疫力:這是對抗所有病毒的根本。保持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規律運動。
注重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拖鞋、化妝掃等個人物品。
徹底消毒舊物:脫疣後,建議將曾接觸患處的毛巾、床單、枕頭套、化妝用具等用熱水清洗或消毒,以防二次感染。
保護皮膚屏障:避免皮膚乾燥、龜裂或產生傷口,為病毒製造入侵機會。
總結
脫疣絕非「點掉一粒東西」那麼簡單。它是一項需要專業知識和謹慎護理的醫療程序。
脫疣前,請謹記:
先診斷,後治療:確保要脫的是疣。
選對方法:與醫生討論最適合你的方案。
做足準備:了解風險和護理流程。
耐心護理:防曬和不撕痂是成功關鍵。
如果你已準備好,下一步就是尋找一位值得信賴的醫生進行諮詢,踏出告別疣煩惱的第一步!
關於作者

楊醫生
MBChB (CUHK)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4
次瀏覽
0
次分享
6
分鐘閱讀
最近瀏覽
2025年10月11日星期六
相關文章

脖子上長了細長小肉粒?一文讀懂「絲狀疣」的成因與根治之道
本文深入探討了絲狀疣的根本成因——HPV病毒感染與免疫力低下。文章指出,僅靠外部醫美手段難以根治,真正的關鍵在於提升自身免疫力。我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內在調理方案,涵蓋四大核心層面:飲食(高蛋白、補硒、清淡、喝羊奶)、睡眠(避免熬夜)、運動(推薦八段錦和居家鍛鍊),以及心態(保持情緒穩定)。這是一份旨在幫助讀者由內而外重塑健康、從根源上告別絲狀疣困擾的實用指南。

【脫疣全攻略】生疣會傳染、變癌症?一文看清扁平疣、足部疣成因及5大治療方法
疣是由HPV病毒感染引致的常見皮膚病,主要分為扁平疣、尋常疣及足部疣。疣具傳染性,可經由皮膚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但一般皮膚疣不會演變成癌症。本文詳細比較5大主流脫疣方法,包括外敷藥物、激光治療、冷凍治療、電灼治療及手術切除的原理、優缺點,並提供保持個人衛生、增強免疫力等預防方法。由於疣不會自行消失且可能擴散,及早尋求專業治療至關重要。

【扁平疣初期照片】別再當痘痘擠!一文讀懂扁平疣症狀、成因與自查攻略 (附圖解)
本文是一篇關於「扁平疣」的全面指南,特別聚焦於如何辨識其初期症狀。許多人常將臉上或手背出現的不痛不癢的小顆粒誤認為是痘痘或脂肪粒而隨意擠壓,導致病毒擴散、病情加重。文章詳細拆解了扁平疣初期的外觀特徵(扁平、膚色或淡褐色)、觸感(偏硬)、好發部位,並強調了其特有的「同形反應」(沿抓痕呈線狀排列)。內容涵蓋了扁平疣的四大成因(HPV病毒、接觸傳染、免疫力下降、搔抓)、與痘痘和脂肪粒的區別,並提供了關鍵的日常護理方法,如禁止搔抓、注意個人衛生、調整飲食等。最終,文章強烈建議讀者一旦懷疑,應立即尋求皮膚科醫生協助,以進行早期、有效的治療。

【2025脫疣Claim保險天書】小心!消委會點名4大陷阱!一文教你分清醫療需要 vs 美容程序,索償成功率大增
擔心脫疣Claim唔到保險?這不只是運氣問題。本文引用消委會提醒,揭示醫美中心脫疣導致理賠失敗的4大隱形陷阱,包括場所定義、濫收費用、醫生證明不足等。我們將提供一份清晰的理賠成功路線圖,教您如何透過選擇合規的「日間醫療中心」、備妥「醫療需要」證明,大大提升索償成功率。K-Centric專注於醫療級脫疣,提供完全符合保險要求的解決方案。